【台灣醒報記者余至浩報導】不論是新手還是有經驗的媽媽們,只要小孩發燒,用藥用的比誰都心急。根據國內一項網路調查顯示,針對小孩發燒,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開始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媽媽們不要過於心急,最好的退燒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而不是用特效藥。
根據擁有50萬名會員的家庭親子網站BabyHom,五月中所進行一項「媽媽幼兒退燒問卷大調查」顯示,「小孩發燒」是所有媽媽最擔心小孩身體的事;此外,調查更表示,有超過有六成的媽媽會在第一時間就對小孩用藥,並且大都使用之前沒用完的退燒藥或是退燒塞劑。
這樣用藥方法到底是否正確?中山醫院特約醫師周怡宏就提醒,小孩退燒動作通常需要1~3天的時間,因此媽媽們不需要太過於心急。他也強調,小孩發燒最好的方式還是採用「階段性的退燒」來協助孩子減輕他們的不舒服感。
周怡宏表示,通常小孩在經過耳溫或肛溫測量,體溫介於37.5度到38.5度中間時,他建議最好先採用非藥物性的退燒處理方法,如多喝水,洗溫水澡;等到超過38.5度以上時,才考慮使用藥物性的退燒治療。他強調,畢竟藥物使用不慎的話,反而更可能增加小孩身體上的更多負擔。
另外,他也針對媽媽使用非藥物性退燒方式,提出5點建議,包括:維持室溫在25度,減少孩子衣物幫助散熱,補充孩子水分,洗溫水澡及貼退熱貼等方式來降低體溫。
面對幼兒發燒時的處理方式,周怡宏表示,寶寶發燒時應分階段處理,如果沒有超過38.5度,應該以「非藥性」處理為主,例如降低室溫、保持通風、多喝水,以及洗溫水澡促進排毒速度等;但如果超過38.5度,建議可以使用退熱貼片等輔助療法,如果退燒藥用得太早或是劑量過重,可能會導致幼兒肝、腎臟受損。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表示,「普拿疼」是國人最常用的退燒、止痛藥物,如果使用過量,就會加重肝臟負擔,導致中毒,甚至造成肝功能受損。最近台大醫院就接獲多起不當使用「普拿疼」中毒的幼童個案,小朋友嚴重黃疸、噁心想吐、全身無力,被家人送至急診室,經抽血報告發現,肝臟嚴重受損,甚至部分壞死。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指出,其實寶寶發燒有助於提升免疫力,不一定要急著退燒,除非寶寶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現象,這時才要在醫師指示下使用適量的退燒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