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序邁入冬季,在氣溫驟降、寒風吹拂之下,寶寶的肌膚也開始出現一堆問題!諸如乾燥、脫皮、紅腫、發癢等,此外,秋冬季節也是溼疹和異位性皮膚炎的好發季節,在平時的清潔保養上,家長該注意哪些原則呢?
【採訪撰文/張采妮】

PART 1:認識寶寶的肌膚狀況


在了解冬季寶寶常見的肌膚問題之前,得先理解寶寶的肌膚狀況,因為無論是肌膚的厚度或排汗、調節體溫功能,都與成人不同,所以也容易衍生出與之相關的皮膚困擾。


★ 狀況1:寶寶其實很怕熱!


■狀況概述


時序邁入冬季,媽咪們因為擔心寶寶著涼,因此多會幫寶寶添衣、做好保暖工作,但是媽咪們也常發現,即便在冬天,寶寶們還是經常汗涔涔,甚至背部長出一堆痱子!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汗腺排汗慢 體溫調節功能差












嬰幼兒的皮膚表層和成人不同,因此在體溫調節、防護抵禦方面的功能較薄弱,很容易就因為外界因素而引起一堆肌膚問題。

 


 


 


 


 


 


 


 


 


 


 


 


 


 


嬰幼兒的皮膚表層和成人不同,因此在體溫調節、防護抵禦方面的功能較薄弱,很容易就因為外界因素而引起一堆肌膚問題。當胎兒還在子宮內發育時,雖然全身的汗腺已發育完整,但排汗功能尚未成熟,所以直到寶寶出生2~3天之後,寶寶臉部的汗腺才會優先啟動,開始排汗,接著是手部,最後才是身體軀幹和腳部。


但是即便寶寶的汗腺系統開始運作後,跟成人相比,嬰幼兒的汗腺排汗速度還是比較緩慢,加上中樞神經系統的協調功能也尚未成熟、寶寶的體表面積大,使得寶寶很難去做好調節體溫的動作,導致他們的體溫上升慢,下降也慢。


★ 狀況2:寶寶的皮膚很敏感!


■狀況概述


寶寶的皮膚很容易就出現脫皮、紅腫、發癢的狀況。寶寶的肌膚只要稍微受到外力摩擦,肌膚表層很容易就會發紅。


■原因:皮膚角質層的防禦能力低


寶寶的皮膚與成人在構造與功能上都有些差異。大致上來說,皮膚可分為表皮層、角質層和真皮層,寶寶的表皮層比較薄弱,角質層不能像成人的皮膚一般有效的隔絕有害物質的侵入;真皮層則因人體皮膚的彈性纖維都在寶寶出生後才開始形成,而且到三歲以後才完全發育成熟,所以寶寶的真皮組織也比成人薄。


因為嬰幼兒的汗腺排汗功能未成熟,所以容易因排汗差而導致毛孔堵塞,加上寶寶的皮膚角質層又薄,皮膚防禦力較低,因此很容易因外界刺激而產生不同的表皮反應,像是紅斑、丘疹、水泡、膿包、脫屑等。然而,在表皮的反應過程中,又會產生一些刺激因子刺激皮膚的神經纖維,進而產生癢感。


PART 2:冬季常見的寶寶肌膚問題


由於寶寶與成人的肌膚之差異性,因此像是接觸性皮膚炎、尿布疹都是夏季常見的肌膚問題;另外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氣候,加上全球暖化的影響,因此以台灣冬季來說,異位性皮膚炎、溼疹是常見的冬季寶寶肌膚問題。


★ 常見狀況1:「溼疹」變嚴重了!


■什麼是溼疹?


台安醫院皮膚科主任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沈兆煇表示,在皮膚科門診中,常會聽到醫師說,寶寶的皮膚狀況是一種溼疹反應,其實「溼疹」不是單一的皮膚問題,而是一種皮膚表層受到外在刺激的反應。


■症狀有哪些?


寶寶的皮膚摸起來起先有點乾燥粗糙,有些部位會發生脫皮乾裂的狀況,也會伴隨搔癢感,假使寶寶伸手去抓,又會出現紅紅的丘疹。


■造成原因?


沈兆煇醫師表示,冬季低溫,致使表皮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功能下降,跟著皮脂腺及汗腺的功能也大幅滑落,所分泌的皮脂及汗液,不足以維持皮膚的潤澤,角質層因缺水缺油乾燥而發生裂紋及落屑,進而引起皮膚發炎及搔癢。像是風吹日曬、溫度或溼度變化等自然環境的影響,或是皮膚接觸到動物的毛髮、植物(如爬藤類植物)、人工合成品(譬如香料、香精等),甚至空氣中的植物孢子、灰塵、塵蟎等微生物,都會刺激皮膚產生濕疹。










冬季低溫,致使表皮血管收縮、血液循環功能下降,跟著皮脂腺及汗腺的功能也大幅滑落。

 


 


 


 


 


 


 


 


 


 


 


 


 


■為什麼冬季溼疹的狀況會更嚴重?


沈兆輝醫師表示,一下子冷、一下子熱的溫度或溼度的變化,是造成溼疹狀況反覆產生,或是讓溼疹狀況加劇的原因。時序邁入冬季,許多家長擔心寶寶著涼,因此幫寶寶添加不少衣物,但是當寶寶從戶外到室內時,兩種不同溫度的變化,寶寶的體溫一下子調節不過來,皮膚中的油水比例失去平衡,這時寶寶就容易出現溼疹的狀況了。


另外,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再加上東北季風的吹拂,台灣冬季的溫度落差很大,尤其在中南部,早晚溫度落差甚至可達7~8度,這樣的溫度落差變化,經常讓肌膚缺水乾燥,加上和衣服之間的摩擦,很容易就引起癢感,小朋友愈抓愈癢,患部也跟著擴大,因此,在冬季引發的溼疹現象,又常會被稱為「冬季癢」。


雖然引起溼疹的原因眾多,一年四季也都有可能罹患溼疹,但在秋冬時節,受到溫差變化及溼度的影響,讓肌膚狀況更加不穩定,因此在此季節也更容易誘發溼疹。


★ 常見狀況2:容易好發「異位性皮膚炎」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


尹書田紀念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蔡長祐表示,這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皮膚過敏的現象,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嬰幼兒,皮膚會因為反覆的發炎而經常感到莫名的發癢。


■造成的原因?


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至今在醫學界仍無法找到最精確的答案,只知道跟遺傳有關係。蔡長祐醫師表示,根據臨床醫學研究顯示,多數患者的血清中的IgE抗體常會上升、細胞免疫力有缺陷,所以有些學者會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或許跟免疫機能異常有關或是遺傳有關聯。


■症狀有哪些?


蔡長祐醫師表示,根據醫學統計,60%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一歲前就會出現症狀。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其症狀包括,局部部位的皮膚很容易乾燥,甚至有粗糙感、有明顯癢感,而且會反覆發作。值得注意的是,在嬰幼兒時期跟成人時期的好發部位不太一樣。


在嬰幼兒時期,皮疹通常於二個月至六個月大開始發生。在頭皮、額頭和臉頰,會出現紅色小丘疹和水泡,皮疹上常會有滲出液或結痂(看起來有濕濕的感覺)。這種症狀也會延伸到軀幹和四肢伸側等部位。


等寶寶再大一點,進入兒童時期之後,皮疹的位置較分散,,常見於頸部、肘部、腕部及膝部等處。


成人的異位性皮膚炎表現,則主要在四肢彎曲部位和眼睛周圍。可明顯見到皮膚乾燥、苔癬化和色素沈澱等症狀。


■為什麼在冬季,異位性皮膚炎狀況會更嚴重?


受到冬天寒風吹拂的影響,使得原本就容易乾燥的肌膚更缺乏水分,因而也更容易乾燥脫皮,加重癢感。


PART 3:日常清潔保養之建議


在了解寶寶冬季常見的肌膚問題之後,在平時的清潔保養上,媽咪又該注意哪些原則呢?


★ 如何挑選寶寶的肌膚清潔用品?


◎ 不含香精、不含皂的中性清潔配方最適合


市面上寶寶的清潔護膚產品多到數不完,但是怎麼挑才能挑到「真正適合寶寶」的產品呢?蔡長祐醫師建議,在清潔用品的選擇上,並不建議用鹼性香皂、藥皂幫寶寶洗澡、洗頭,而是要選中性、不含香精、香料的寶寶專用清潔用品才恰當。


◎ 大人用的清潔品 不適合寶寶使用










成人使用的清潔品(沐浴乳、香皂)多半有含皂成份,清潔力較強,不適合寶寶嬌弱敏感的肌膚使用。

 


 


 


 


 


 


 


 


 


 


 


 


 


成人使用的清潔品(沐浴乳、香皂)多半有含皂成份,清潔力較強,不適合寶寶嬌弱敏感的肌膚使用。況且寶寶待在家中的時間很長,身體也不容易弄髒,並不需要「強而有力」的清潔產品。


★ 如何選擇寶寶的肌膚保養品?


◎ 不含香精、成份天然最適合


保養品方面,請盡量選擇成份天然、不含香精的寶寶專用護膚產品(潤膚霜、潤膚乳)。假使寶寶為敏感膚質,可以在皮膚科醫師的建議下,使用醫療等級的肌膚保養品。


◎ 大人用的肌膚保養品 不適合給寶寶使用


因為寶寶的汗腺功能尚未發達,大人使用的肌膚保養品對寶寶來說,太油膩且過於滋潤,反而容易堵塞寶寶肌膚的毛細孔而產生痘痘或粉刺。


★ 清潔保養時的注意事項


◎ 幫寶寶洗澡的水溫不宜過高


即便是冬天,也得避免用過熱的水幫寶寶洗澡。簡單的測試方式是媽咪用手去感受水溫,覺得溫熱溫熱的感覺即可。再來請觀察寶寶的反應,假使寶寶一下水,寶寶的肌膚變得紅通通,寶寶的表情或動作顯得很不舒服、皺眉頭,就表示水溫太熱了;反之,如果寶寶下水後,打了噴嚏,就表示水溫太冷,請酌量添加熱水。


需注意的是,家長添加熱水時,不可在寶寶還在浴池中時直接注入熱水,避免造成寶寶燙傷!


◎ 洗澡後請擦上寶寶專用的保溼乳液


幫寶寶洗完熱水澡後,請在寶寶身體還處於微濕時,幫寶寶的身體擦上保濕乳液,讓肌膚鎖住水分,避免肌膚因乾燥脫皮或使得脫皮的狀況加劇。假使寶寶本身已經有溼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平時更要注意肌膚的保溼,在外出前,可幫寶寶先擦一點薄薄的乳液,避免寒風吹拂下,讓病灶更嚴重。


◎ 溼疹或異位性皮膚炎患部 不建議自行購買藥膏來擦


假使寶寶的肌膚問題嚴重,不建議家長自行購買藥膏,直接塗抹在寶寶的肌膚上。因為寶寶肌膚的微血管網相當豐富,加上皮膚薄,通透性佳,成人使用的藥膏的濃度及成份,並不一定適合嬰幼兒使用。建議的方法是,帶寶寶給合格的皮膚科醫師診斷,讓醫師開立適合寶寶肌膚的處方藥膏。


◎ 擦拭寶寶肌膚的毛巾也要嚴格挑選!


除了在清潔&保養上,要格外注意水溫、用品成份之外,對於原先就有肌膚困擾的寶寶來說,洗澡後被緊緊包住的那條浴巾,也很重要!因為棉絮容易脫落、或是品質差的浴巾,上面可能會殘留螢光劑,且質感粗糙也容易刺激寶寶嬌弱的肌膚(編按:假使寶寶本身已經有溼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粗糙的浴巾會刺激肌膚,讓癢感加劇)!因此在選擇寶寶的浴巾時,請挑選純棉材質或紗布材質,或是一面紗布、一面毛巾布的浴巾,在使用前請先下水清洗,將浴巾上殘留的螢光劑或化學成份洗乾淨再使用。


 


【更多內容請看2008年12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冬天的氣候除了溫度較低以外,濕度也低,使得空氣乾燥,再加上冷風的吹拂,容易使我們的皮膚乾燥,皮膚分泌的油脂減少,也會帶走我們皮膚之間的水分。一旦皮膚乾燥,就容易發生搔癢,尤其在晚上睡覺時,少了外界的干擾,搔癢的感覺會更加明顯,甚至多會全身發癢,引起不自覺的搔抓。]


搔抓之後,皮膚會出現濕疹樣變化,尤其在兩側小腿部位會抓得又癢又痛;嚴重的話會形成龜裂狀的皮屑,以及發紅的斑塊型濕疹,假使搔抓的時間一久,又容易形成色素沉澱,成為慢性苔癬化濕疹。


冬季濕疹主要是因為保護皮膚的皮脂膜變薄,加上角質層脫水所致。這些症狀容易出現在中年以上的患者,或是皮脂分泌較少的病人,例如:魚鱗癬、乾癬,或是乾皮症患者;也有人因為內在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低下、免疫疾病、維生素缺少,或是營養不良等,造成皮膚乾燥。


由於冬季濕疹主要是保護皮膚的皮脂膜變薄,加上角質層的脫水現象所導致,所以要從加強角質層的保水能力,以及防止水分蒸散的能力著手。建議洗澡時,最好使用弱酸性且含有天然保濕因子,或是乳霜成分的沐浴乳,避免使用肥皂。


最好在洗澡後,只要略微輕拭身體,保持一點濕潤度,就盡快在3到5分鐘內全身均勻塗抹含有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sturizing factor NMF),例如:胺基酸、乳酸以及尿素的身體乳液來保持皮膚角質層水分;或是含有天然油脂類(橄欖油、乳油木果油、杏仁油、葵花油等),蠟類(棕櫚蠟、蜜蠟、荷荷葩油、羊毛脂等),或是凡士林、甘油的身體乳液,以增加皮膚防止水分散失的屏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綺麻咪 的頭像
    綺麻咪

    viki54000的部落格

    綺麻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